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熟悉空调行业发展史的业内人士应当知道,2000年中国空调品牌大约400家,2003年下降到140家左右,2004年市场主要活跃品牌仅为50家左右……现在,消费者集中购买的空调品牌已不到10家。
十余年来,空调品牌淘汰率达到了95%以上,折射出空调行业残酷的丛林法则——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当空调竞争步入一片红海,没有一个企业会感到安全。即便是空调业的“老大”、志在百年的格力电器,也有被超越甚至淘汰的可能。要知道,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企业——日本大阪市寺庙神社建筑企业金刚组至今已经存在了1435年,也曾一度在2006年破产。
调查显示,空调业的惨烈竞争来自于背后无休止的价格战。在上世纪90年代,由于空调消费潜力巨大,加上准入门槛低,企业纷纷上马空调生产线,呈现出各路诸侯纷争不断、市场品牌无比混乱的格局。相应地,空调产能过剩的问题也凸显而出。为抢占市场和消化库存,企业大打价格战。其中,以格力、美的为代表的主流厂商,凭借规模、技术等优势加速行业洗牌,奠定了市场主导地位。
“竞合模式”直面外围狙击
值得一提的是,正当国内空调企业大展拳脚的时候,一群外来者侵入国内空调市场,让空调企业之间的竞争增添了无数变数。
深入空调一线市场可以发现,三菱电机、松下、大金、三菱重工、日立、LG、三星、伊莱克斯、三洋、惠而浦等外资品牌空调凭借“世界知名名牌”的影响力以及产品技术过硬的口碑,正步步为营,蚕食着中国这个最大的空调消费市场。特别是以三菱电机为首的日系空调厂商牢牢把持着中国空调市场上的国外品牌市场。
为了应对外围的狙击,国内空调企业意识到继续比拼价格战只能是死路一条,纷纷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从你死我活的纯竞争模式转向“竞合模式”,即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模式。
其中,震惊全球空调业的当属珠海格力电器与日本大金工业株式会社的合作。2009年,这两家全球最大的专业型空调企业举行全球战略发布会,共同出资成立压缩机电控器厂和精密模具厂,它们均为格力控股,主要以变频技术为方向。这让格力在国内变频空调市场的开拓上领先一步,同时有利于它缓解经济危机和市场需求下滑给企业带来的双重压力。
无独有偶,美的同样醉心于合作共赢之道。1985年4月美的成立“美的空调设备厂”,成为国内最早上马空调生产线的企业之一。彼时,其创始 人何享健就指出“不与国内同行争天下,走出国门闯市场”。在这一策略的指引下,美的巨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自行开发和生产了分体式系列空调。 2008年7月,美的与全球知名空调制造商开利合资成立“美的开利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家用和轻型商用空调。通过近30年的发展,美的空调已经走上了 国际化道路的前沿。
毫无例外的是,TCL空调能够成为“做内空调行业发展最快的品牌”,产品覆盖全球129个国家和地区,也离不开与外资合作。2001 年,TCL集团与台湾新宝集团下属瑞智精机合作,在惠州成立压缩机厂,不仅满足自身需求,还大量销往美国和欧洲。2005年,TCL空调与意大利德龙集团 合资建成全球最大的移动空调和抽湿机生产基地……诸多合作让“半路出道”的TCL空调成功跻身全国七强之列。
可以说,合作让中国的空调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多元化竞争要以产品竞争为核心
一空调业内人士指出,空调产品的竞争正在从单一竞争走向多元化竞争。产品质量、价格、售后服务等等共同左右着消费者的选择。事实上,目前诸多的空调企业早已意识到空调的附加值所在,然而,它们中的一部分却已经误入歧途。
毫无疑问的是,国内领先的美的、海尔、格力等品牌空调也是以产品为核心竞争力。美的的“一晚一度电”空调、 海信苹果派A8变频空调、志高云空调、“一度到天明”的奥克斯博悦系列空调等等都是立足于产品的质量之上,而不是广告营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的的“一 晚一度电”空调,其问世之后一度饱受质疑,却依旧立足于风口浪尖之上而不倒,便在于其无惧检验的产品技术。
领先的企业要 保住既有的市场地位,雄心勃勃的企业也不会甘心落后。比如,TCL空调就力争要在2015年销售突破650万套,挺进前五。这意味着2014年的空调市场 绝不平静。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