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中国有着悠久的“匠文化”传统,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自古并不缺乏对“匠心”的追捧,成语有“匠心独运”,用“匠心”来形容做事的高妙境界。甚至有“技进乎道”的说法。然而这种精神渐渐地沉寂在了历史文化发展的长河中。
中国工业前期,一味的求多求快,不注重创新,直接导致了这种精神被人们所摒弃。直到2016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一词。自此,“工匠精神”重新成为了人们的焦点。
在欧琳,工匠精神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品质文化,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文化,是一条自上而下的执行坚守体系。从生产到研发再到营销,欧琳的匠心精神,是对细节的孜孜追求,是对工艺的不断改善,是对产品的不断进化,是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控,是不急功近利的投入,是不固步自封的创新,是耐得住寂寞的坚守和沉淀。
欧琳的德系精工
德国人,近乎苛刻的质量标准和追求完美的文化特质,总是令人肃然起敬。他们在品质把控上的锱铢必较,使得德国制造和德国标准,成为有目共睹的高品质的代表。
也正因为德国在精品制造领域的不俗表现,及其作为现代厨房发祥地的深厚底蕴,上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厨房行业仍处萌芽阶段时,欧琳以前瞻性的思维和国际化的视野,率先从德国引入世界领先的厨房制造工艺、高标准的生产和质量管理体系,用一款款设计、功能与品质俱佳的高端产品,确定自己在厨房行业的地位,形成了自己与生俱来的“德系精工文化”

创立伊始,欧琳就将“更真诚 更完美”作为精神理念写进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将“追求完美,以永不满足的追求达到产品的完美、卓越”作为质量方针,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成为了每位欧琳员工的行为准则,并在车间默默无闻的工匠手中,在一线营销体系中,在后勤服务团队中,在一场场国内外的展会和品牌的争锋较量中,演绎得淋漓尽致。
全球 1000 多万户用户,取得专利 700 余项;产品畅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丹麦、俄罗斯、中东等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为北京国奥村、上海世博村,以及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 800 多个精装楼盘提供厨房产品的工程配套。从 1994 年筹建到如今,作为国内最早进军整体厨房行业的企业,23年的路,欧琳风雨兼程,奋斗不息,一路升级,一路蜕变。
欧琳的前瞻战略
在全球工业发展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面对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德国的“工业4.0”,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战略。而在此之前,早在2011年欧琳就用敏锐前瞻的目光积极制定生产要素资源的国际化战略配置。2011年,欧琳斥巨资从德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了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的生产组织方式,不仅实现了减员增效、节约生产材料增效、提升产品品质和安全性增效、生态环保增效,还使产品的质量和品质得到了更为有效的保障。

在欧琳的橱柜工厂,两万多平米的车间闻不到一丝异味,几乎所有流程都通过电脑操控完成,走上几步还能看到咖啡吧和热带鱼景观,以及巨幅的热带雨林油画墙。
不仅如此,在这个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欧琳还将更多的智能科技元素,融入到了厨房,带到了用户的身边。例如,欧琳自主设计研发的中国蓝系列智能烟灶产品、欧琳智能净水水槽等产品引领行业发展趋势,满足了用户的多种需求,提升了用户的生活品质。
欧琳的匠心融合
有一种说法,“工匠精神只能靠人与人的情感去感染,现代大工业的组织制度无法承载,流水作业的操作流程无法衡量,最先进的数学模型也无法计算”。作为厨房行业领军品牌的欧琳,通过自身精工体系经营成效成功的打破了这个说法。
欧琳集团董事长徐剑光对于工匠精神有过详细的表述:首先,作为我们的企业高层,要有统一的“工匠意识”,要深入了解“工匠精神”,要舍得为“工匠精神”投入;其次,要在生产一线、包括营销一线,培育“工匠精神”成长的土壤。这一点欧琳有着独特的优势,因为23年前我们从德国引进技术、设备、工艺的时候,同时也在德国专家“手把手”的帮扶中引进了严谨细致的“德系精工”的管理体系和精品文化。我们通过自上而下的激励制度、工匠等级考评制度,技能大比武,来努力把欧琳“智”造,打造成国际化的中国“智”造。也可以说工匠精神是“匠、器、品、形、道”的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欧琳的每一个员工都以苛求的态度对待产品,坚持做到零缺陷。

时至今日,推崇德系精工的欧琳在业界获奖更是无数。例如先后荣获17项红点奖,16项中国红星奖,多项IF奖及中国色彩贡献奖,台湾金点设计奖,韩国好设计奖,绿色设计国际贡献奖……
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路甬祥在考察欧琳时评价,“欧琳通过在对国外先进技术、国际先进理念和文化的学习,使产品能够满足国内外高端用户的需求,也走出了一条欧琳所特有的中国世界品牌之路。”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