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伙很懒,什么也没写!
作为京东和刘强东唯一授权的公司传记《创京东:刘强东亲述创业之路》于5月一经开售,就获得大批读者的好评。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亲自为此书作序,分享了中国电商12年来的坚持与突破。
《创京东》素材均源于他的家人、挚友、兄弟以及投资人,真实地给读者讲述了一段传奇的创业故事。刘强东在书中强调,京东始终保持一家创业型公司的状态,团队永葆创业激情。
始终保持一家创业型公司的状态
当初刘强东决定走创业路的核心因素是当时内心的一种躁动和对创业的渴望、渴求、梦想,它时刻在牵绕着你,这个东西是没法抗拒的。他大四的时候创业失败过,一度想要放弃,心想算了吧,后来也去了日本企业,工资待遇也非常好,但吃不好睡不好,最后还是没忍住继续创业了,总觉得对于想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对成功有一种使命感。
历经12年,今天的京东已经飞速地壮大,大到已经没有地方可以容纳开一次全体员工会议。而且,随着京东组织架构日臻完备,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内部沟通协调也变得更加规范,人力考核激励机制也更加完善,作为一家上市公司,京东不能再像草莽创业时期那样的风格行事。而刘强东最近思考和关注更多的是,组织严丝合缝,制度顺畅有序,京东早期那种兄弟齐心的创业激情不应被稀释,对顾客需求的迅速反应不能丢。他要求自己和团队始终保持一家创业型企业的状态:对市场变化要有最高的敏感度,仍然像早年的京东那样具备快速和强大的执行力。
因为这就是京东的立身之本,也是京东出发的原点。
遵循零售行业本质为消费者创造价值
2004年,在更多人的记忆里,也许跟飞人刘翔的横空出世联系得更为紧密,没人会注意到在中关村一群鼓捣光磁刻录的家伙,忽然决定把自己的柜台全部搬到网上。虽然当时,京东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光磁销售商,继续布局实体店,仍然有看得见的不错增长。但在彼时层层代理的传统零售体系下,零售商为上游压力掣肘,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空间相当逼仄,及时回应顾客需求进行商业创新更是难上加难。而最终为这种低效率、高成本的零售渠道买单的就是消费者。
今天,不敢说京东是为解决消费者痛点应运而生的,但当时线上渠道的兴起,的确让京东看到了摆脱传统牵绊、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的巨大空间。刘强东说:“这也是为何,京东全面转型电商的2004年,成为我睡得最踏实的一年,因为我们终于可以真正直面消费者,大路朝天,施展抱负。”
“多年以后,我们最早的投资者、今日资本创始人徐新女士做过一个3000人的调查,结论是,京东的崛起顺应了时代潮流,满足了网上成长起来的中产阶层对品质网购的巨大需求。但在当时,我们其实没有做过系统性的数据分析,只是通过我们线上线下经营的对比,发现通过线上渠道,我们能为消费者节省大量购物成本,这将使得我们更具竞争力。”刘强东自述。
因此,京东的由来,其实非常的简单,无非是借助互联网,以新的消费需求为导向,不断做出突破性的商业模式创新,从而重构供应链系统,达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最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其遵循的仍然是零售行业本质规律。京东的发展壮大,从未离开这个本质,未来也必须围绕这个本质。
保持创业创新的激情
随着京东平台日益壮大,供应链系统会越来越开放。面向未来,京东做为“互联网+”的成功实践者,愿意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中提供自己的价值。
近来,京东团队正在通过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和农村市场来满足消费者广泛而丰富的需求。还通过推出“京东到家”服务,连接线下服务,开拓O2O版图,满足消费者吃穿住行日常所需,希望通过扩大顾客覆盖面,建立更好的客户黏性,逐步完成电商对零售服务的全覆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京东的IT技术和系统,对基层传统商业流通系统进行更新再造。无论是为农民,还是为大都市的消费者,给他们带去正品低价的商品和高效的服务,致力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除了战略层面的突破性创新,常态化的执行层面的创新也至关重要。在京东,此类创新的催发,常常成为锻炼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京东在培养实干人才,促进岗位创新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京东面对的是急速裂变生长的电商生态,又要在其中围绕消费者需求变化,做从无到有的体系建设。
比如,京东每年有40%的仓库在搬家,这无论是对快递企业,还是对于传统商业机构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对京东仓储体系的员工来说,成了家常便饭,因此,仓储体系内,从高管到基层员工,都练成了在不影响日常订单生产的情况下,限时搬仓的本领。而技术体系的兄弟们用“在高速路上给汽车换轮胎”来形容京东技术团队常常需要在不影响日常业务并且保持高速扩张的同时,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大规模系统升级。
吸取经验教训进行二次创业
有过一次成功经验之后,二次创业上的一些弯路可以避免。因为过去的创业主要是刘强东自己来主导的,所有的细节都自己敲定。他用11年时间打造了京东商城,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刘强东认为新的商业模式还是要由创始人自己推动,把商业模式调好了之后可以交给团队去发展壮大它。
作为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如果只是找几个人去独立完成,其实他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你的意图。创业者和职业经理人在心态和思维方式上也是不一样的。最后会发现公司的战略啊、文化、团队等等这些工作可能只有创始人才能做好。
参与讨论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